正躺在公园草地上的蛾子,看着眼前生机盎然的春景,发了这句诗给老公,还配上了她拍了好几次的美图。良久,老公回复了一个“嗯”。蛾子有些失望,但她不甘心,又发了,“你看我拍的图是不是特别有意境。”对方又回复了一个“嗯”。蛾子心想:他怎么这么冷漠?是不是厌烦我了?会不会是外面有人了?最近多少次了!她每次兴冲冲给他分享,但他经常一个“嗯”或者是一个表情,让蛾子的分享欲瞬间降到冰点,让人十分恼火。
本来憋了一肚子气的蛾子,打算找老公好好理论理论。可回到家之后,发现老公不仅做了晚饭,还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,见她回来,笑着招呼她赶紧洗手吃饭,仿佛没事人一样。蛾子十分苦恼:“是不是他做了什么亏心事,所以心虚?”“但看他的样子那么真诚,好像也不是装的?”“他上午是不是在忙,所以没顾上回应我?”在蛾子的眼里,老公这“冷”一“热”的态度,让她十分不解。到底是对方忽冷忽热,还是在手机屏幕那端的老公,被蛾子“编排”成了另一个人设?我们暂时不得而知。但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和蛾子一样,在面对别人的回复时,会先在心里不断猜测、演绎对方的态度,结果对方跟个没事人一样,自己却活得痛苦又拧巴。“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?”蛾子的情况,朋友敏敏也有,但敏敏最大的卡点是:总是觉得领导对她有意见。一大早,敏敏给老板发了一个汇报文件,显示消息已读,但却迟迟没有回复。老板就在办公室,并没有出差啊,也没有会议。敏敏有点惴惴不安:“这是不满意吗?完了完了,听说他很挑剔,果然是的。”正巧又听到同事们讨论公司打算实行末位淘汰制的消息,让敏敏更加心慌了。“我进公司时间也不长,会不会通不过试用期?”“是不是方案太糟糕了,他连回复都不愿意?”“他会不会故意针对我,想让我自己主动离职?”午饭时,领导过来和大家打招呼,敏敏觉得领导有意略过了她。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,敏敏头都不敢抬,快速吃完后,提前走了。下午上班的时候,敏敏整个人都心不在焉:在想万一失业了是不是该回老家去。快下班的时候,惆怅的敏敏收到了上司的回复:“写得不错,明天开会我们商量一下细节。”明明只是一个延迟的回复,在敏敏眼里,最终演变成了自己要被辞退的悲惨结局,可真是人如其名:太敏感了。德芬老师曾说:“我们我们头脑是无时无刻不会放弃编织故事的,让我们纠结煎熬,往往是我们自己的想象,并不是客观事实。”但对于很多敏感的人来说,诸如此类的情形多不胜数:比如朋友忘记回复你的消息,却给别人点了赞,会想:TA是不是对我有意见;比如对方回复嗯、哦、行,没有表情包,会想:我是不是冒犯到TA了,TA是不是根本不愿意;比如对方隔很久才回复,会想:是不是自己招人烦了?TA是不是不想理我。严重的,还会像爆发冷战、争吵,甚至破坏关系。可事后如果发现是我们想多了,又会懊恼自责,我们也不想的啊。一个人最大的内耗,就是不放过自己。心里始终就像住着两个小人,不断打架。其实一直和自己斗争的不是外界或他人,而是那个敏感的自己。敏感的人,内心都有一场大戏我曾经问过蛾子,为啥一个关于回复“嗯”的事情,让她那么痛苦纠结。她悻悻地说:“不知道为什么,得不到回应的感觉,像是被世界抛弃了。但看到老公的热情,又让她觉得只是自己想多了,我好像在被爱与不爱的漩涡里挣扎。”“说白了,我也明白,那只是我的内心戏而已,但我也控制不住”。因为了解她的成长故事,我理解她表达的意思。蛾子是一个留守儿童,在她三岁的时候父母就进城打工了,每年只有寒暑假,她才有机会见到父母。生了弟弟后,爸妈担心弟弟太小,就把弟弟带在身边,把她自己留在奶奶家。有一次她一觉醒来,爸妈带着弟弟已经走了,她就站在村口一遍遍地喊。她永远记得吼破喉咙,也听不到回答的那种无力感;也不明白,为什么爸妈只爱弟弟,不爱她。早年的分离体验和创伤性经历,让蛾子没有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,没有得到父母积极的关注,很容易产生悲观心理。成年后,对回应的情感需求变得很高,因为缺乏安全感,所以会时刻担心被另一半抛弃。蛾子在老公身边的时候,她习惯了事事有回应,件件有着落,但一分开,她的内心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。而像敏敏这样的人,可能是因为在养育的过程中,被过分强调追求外在动机,破坏掉了内在动机。比方说,孩子做事的时候,养育者过多强调了“会不会丢脸”、“人家会怎么看”等等;使孩子的心理关注在他人评价和反馈上,而不能集中在事情本身。这种方式使人的情绪容易被他人的反应和回馈所左右。如果得到积极回馈和评价,则万事大吉;但如果遭到冷遇,哪怕是暂时的,也容易受到严重打击,感觉世界都变得灰暗了。内心戏多的人,对事情会有自己的见解,对事物更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但过于丰富,在人际交往上,却会让自己内耗而痛苦。那么要如何才能正确驾驭内心的大戏,做自己的导演呢?沟通与自我关怀,驾驭内心的大戏内心戏多的人,是把情绪藏在了心里,她们最希望的,是别人的看见,而要让别人看见,首先自己要发出信号。比如可以坦诚地沟通:“我希望每次看到我的分享内容时,可以做出一些评价,我期待和你有情感上的互动”。主动和伴侣表达自己的感受,让行动代替内心的演绎。勇敢说出自己想法,爱我们的人自然可以接住我们的“戏”。一段亲密、幸福的关系会有特别的疗愈作用。在这样的关系中,缺乏安全感的个体不会担心被抛弃,而是变得敢于去信任别人,最终找回自己的安全感。当然,这并不容易,需要一次次微小的表达,需要一步步迈出心理的层层防御,这是缔造和谐亲密关系的必经之路。